close

   

     我的一位好朋友經營五金加工事業,許多年前總是透過不斷地管理活動,希望能夠提昇體質,因應日益惡化的經營環境。

 

    由於生活上的方便,朋友一家子~十幾人都住在工廠裏面。以廠為家的作法,自然可以減少生活支出,但生活與工作的環境重疊的結果,在開始養育下一代幼兒情況,整個工廠像育幼園一般,開始堆放許多生活雜物。略微髒亂的生活空間逐漸向其他生產空間移動。

  

    隨著小孩子的成長,幾年下來公司到處堆滿待整理的物品、設備及模具。即使生意上往來的拜訪者,也必須在雜亂的環境下進行。

 

   當時我觀察到工廠內部人員,對於工廠內部混亂的情況,早已當做習慣而無感~員工

  • 上班一進門,視工廠堆積如山的廢料與不良品如無物。
  • 生產作業中,速度快就好,如果出了不良品再重工就可。
  • 工作結束了,不必要做好環境清潔與設備保養維護,能用就好。
  • 貨只要能出,客戶反應數量不足,再補貨就好。

越漸地,工廠的產品質狀況多,設備與模具老舊,邊作邊改。

→交易的對象,越來越多不重視品質、價格利潤低。

→工廠無法正常融資,必須靠現金交易週轉。

→經營者,必須日以繼夜地緊盯生產的狀況,深怕再一次異常損失。直到有一天終於發不出薪資情況。

 

我曾經對工廠環境髒亂的一切狀況,提出自己的看法。但經營者,總是以『整理需要投入更多無效時間,客戶缺貨了自然能夠接受這樣的品質』 來否定我的建議。

 

多年後隨著參與公司的管理經驗多了,我終於體會到:『如一開始無法對推動環境管理的公司,實在無法持續後面的改善活動;即使一時建立制度了也會很快瓦解。』

 

因為整理整頓的教養,不只是養成清潔習慣而已;而是工作核心觀念建立:維持工作成員對職業上的尊重感、與意義感,透過身體力行加以體現。

 

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精神疾患者,雖稱是文明病。但推就原因,往往患者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否定、或者人生意義上的懷疑所造成。因為無法肯定自我,導致內在人格上呈現生命力消退、抽離人群的現象。

 

東方社會的價值感大多是建立在成家、立業的事物上。企業如果要發揮人性更大的潛能,必須塑造組織成員對工作價值的認知與信仰。這對每一個人必須重視、維護工作環境,其理由一致。

 

這樣的道理雖簡單,卻是決定企業、與個人是否〝好命〞的基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杜心柏 ( Robin 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