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序性活動對於企業固然重要,卻往往只動員了組織內部少數的系統性人員。除此之外,如果問我什麼樣的管理活動最需關注?我的答案,肯定是每一個人在工作期間內~大部分時間執行的事項,是最需關注的管理工作。有些管理人士,將之稱為日常管理。

 

     顧名思義,〝日常管理〞就是將每一部門每日必需執行的作業,採取有系統地進行協調安排,透過單位主管採取例行地〝走動管理〞方式,進行工作進度確認與訊息串連等。

 

  我們觀察許多企業著眼的工作範圍,大致如下:

  • 派工計畫是否按計畫?
  • 人員工位安排是否合適?
  • 首件與自主檢查是否按規定?
  • 模治具準備、物料準備到位?
  • 生產條件是否達成?
  • 作業動作是否合理?
  • 人機是否平衡?
  • 不良品是否隔離?
  • 異常有即時通報?
  • 應急處置是否啟動?
  • 預防檢討活動是否接續進行?

 

    當然透過主管每日不斷地進行現場工作督導,可以引導企業大部門的生產活動。逐漸達到穩定且深入的工作狀態,明顯發揮組織戰鬥力。而我以為透過工作模組化的觀念運作,效果會更好。

 

    模組化的概念,來是先進國家的飛彈設計。既透過不同功能機構,將每一機構設置成一獨立運作單元nuit件,並藉由抽換單元unit的方式來快速排除異常問題。

 

    而我將這樣的模組化概念,將某一項工作之所有相關人員進行工作分派,列出每人/每日所有工作重點,包括生產活動、整理整頓、設備管理、異常處置、表單文件等,盡可能詳細列出。

例舉如下:

 

 

    當我們發現:某一項生產作業由多人接力,經常因為各自分開工作,產生了順序不連貫、完成訊息落差、工作延誤等情況,最後造成停工待料,甚至彼此等待浪費情況。 

 

    例如該公司生產流程:備料作業→烘料作業→上料作業→架模作業→洗料作業→調機作業→檢驗作業→看機生產作業→二次加工→包裝入庫作業。

我們看得出來:這樣的工作性質必須是~多人協力狀態,且按一定流程或步驟來完成。

 

    如果能利用上表所示之簡單工具,將各自分工人員組織起來,再透過看板工具,將當中某每一工站完成訊息,即時通知後面人員儘速接上,以維持整條生產線在合適的節拍時間內。如此就能夠有效發揮工作人員的協作能力,得到更高的工作效益。

 

    現在的電子看板科技發達,透過工業工程人員的努力,對於生產線的研究。如動作經濟、SMED流程分析、人機程序圖、左右順手圖、模治具改善等手法運用。確實能夠在生產線、或自動化流水線上,提昇生產的動能;使工作更加簡單與容易,並在多能工訓練上,建立一個穩固基礎。

 

    不論是高科技產業,如豐田汽車、鴻海(富士康)、台積電。或者是連鎖服務業,如統一超商、星巴客、王品等,無一不是將工作模組化的翹楚。

 

    即使是微型的企業,也可以利用這樣的觀念,選擇合適的工具,得讓企業管理的深度增加。畢竟,在全球普及ISO系統的時代裡。企業憑藉的實力,是在標準程序底下~需要企業自己編寫的軟硬實力,必須靠企業自己努力耕耘才會得到成果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杜心柏 ( Robin 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