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     小時候住在南部的我,對於農業時代的生活用品是好奇的。曾透過朋友收集到牛車輪、簑衣、棕屐、刺竹椅、火籠、謝籃等。因為搬家的關係,這些收藏早就失落了。

 

      無意間整理舊書的紙箱裡,發現了這雙小小草鞋,立刻那出來考考子女,這是什麼東西,結果是:現在的孩子對這個東西毫無興趣,也不想知道草鞋是什麼?

 

好像只有我比較高興,竟然還留下了這件收藏。其實這也不算收藏,是我在年少時期與父親的共同創作。

 

記得那時候,父親(外省老竽)偶而會聊起在抗戰時期,在四川軍中生活就是編草鞋。那時候物資缺乏的年代,需要將棉布捲入草束內,使之更柔軟好穿,再用簡單的木製工具編織出堅固的草鞋。只是父親的記憶久遠,手邊欠缺工具,也忘記當時如何編製。

 

當年我尋訪鳳山打鐵街、三民路上許多老店家,希望能夠收集到一雙草鞋為範本,但生活習俗不復過往,沒發現這種舊時的生活用品。

 

後來大陸二岸開放探親,父親有一次回鄉從老家取得一雙草鞋給我。我立刻取包粽子的鹹草進行揉捻捲成草繩,併重捲細麻繩,以那雙草鞋進行模仿編織~就是現在這雙僅存的作品。因為體積小容易攜帶,而幸運地跟著我,保存到現在。

 

記得29年前當兵的時候,曾經到大甲與苑裡旅行,途中經過某家老嫁妝店裡,發現一大串草鞋,因為習俗需要仍有人編製。但功能與意義上已不像從前。

 

聽說:草屯舊地名為草鞋墩,是古時的羅漢腳要涉水渡過烏溪時,將廢棄的草鞋丟在溪邊,草鞋累積如山的特殊景觀,成為當初的地名。

 

這情況類似許多大陸老兵,當年也以羅漢腳的方式,在此地生根及散葉一樣。

這雙小小老舊的草鞋,除了滿足我當年的好奇之外,也連接了我對父親的那段記憶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草鞋屯 小草鞋 草鞋墩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杜心柏 ( Robin 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